习近平总书记指出
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
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
要大力弘扬
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
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
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
今天
是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
让我们一起
聆听华农人的劳动心声
从他们身上
汲取奋进力量
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李一博教授

成为一名科学家,用创造性劳动报效祖国,是我儿时的梦想。我常常将自己比作一颗小小的种子,并以“常胜古未有,尽心拼搏是所求,持之以恒待转载,昂首,累累硕果染金秋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成长路上,“种子”面对困境依然破土向上的精神一直是驱动我向前的精神动力。
长大后,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,我和团队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以生物育种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,用创造性劳动为培育绿色、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不懈努力。科研探索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,但无论多么艰辛,我都坚信,种子终会有破土而出的一天。
最近,我们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关的项目取得了新突破,研究揭示了水稻对抗高温的关键基因QT12,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。这份收获让我倍感振奋,也让我愈发坚信:小种子承载着大梦想,而创造性劳动就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阳光雨露。未来,我愿继续做一粒“种子”,在生物育种的沃土上拔节生长,用创新成果赋能世界粮食安全。
水产学院 万世明老师

十五年前,只见过家乡干涸河床的我有幸被华农水产专业录取,从黄土高原来到了千湖之省。耕读狮山的岁月里,为了找到控制鱼刺性状的主效基因,我在鱼塘边年复一年繁育鱼苗、记录数据,在实验室日复一日筛选基因。经过十余年探索,我和团队最终成功创制了无肌间刺鱼类新种质,让老百姓吃鱼时不再为小刺卡喉咙而烦恼。
如今的我已经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,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,我都坚信,从小事做起,从细节做起,将每一件事认真做好,才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。未来,我将潜心水产育种,让无刺鱼游进千家万户,用科技成果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让自己的劳动价值继续绽放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浩老师

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,从事思政育人工作五年来,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、使命光荣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教师的劳动犹如火把,应该点燃每一位学生探寻真知的渴望。
课堂上,我始终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与知识需求,力争用大家听得懂、愿意听的方式讲好每一节课。课外,我积极带领同学们深入科技小院、田野村庄、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,引导同学们在广阔天地的一线实践中切实体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激发青年学子“强国有我、兴农报国”的使命担当。
今后,我将继续努力,用思想的力量点燃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奋斗激情!
本科生院 林永兵老师

作为一名在华中农业大学学习、工作24年,扎根教学运行管理岗位15年的华农人,我很荣幸能够在保障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,创新服务于万千华农师生的逐梦之旅。
15年来,我亲历了学校教学管理从传统走向数智化的全过程,面对技术的发展,我们积极迭代教学运行管理平台,也以创新管理方式和精细化管理保障日常教学规范有序。
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,我们创新探索了线上线下异地同步授课模式、在线期末考试等,积极应对了特殊时期的考验。24年来,我以狮子山为家、以辛勤劳动为荣,平凡岗位上探索的点点滴滴,都映照着我助力“三全育人、五育融通、师生融乐、全面发展”的初心。未来,我将不忘初心,甘于奉献,继续以创新服务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。
华中农业大学驻建始县
业州镇安乐井社区工作队队员 张涛

“人勤地不懒”,在建始县安乐井社区驻村这两年,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。
刚到村里时,一片片冬闲田引发了我的思考,随后,我们迅速联系学校油菜团队,结合区位优势,引进既能赏花又能榨油的彩色油菜,发展“赏花”经济,让冬闲田也为老乡增加了一份收入。面对村里因管理不善而荒废的猕猴桃老园,我们积极牵线搭桥,邀请专家助力,成功引进市场主体对产业进行升级。如今,24亩高标准示范智慧果园已建成,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。近来,我们依托学校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优势,在村里办起了“裕农学堂”,把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品种送到田间地头,让有想法的老乡有能力,让有能力的老乡有平台。
这些经历,让我更加坚信,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,“好日子等不来、靠不来,勤于劳动才能创造幸福未来。”未来,我还要继续和老乡们一道,撸起袖子加油干,用勤实劳动,让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身着白衣的每一个日夜,我都在与生命对话。当指尖触碰到患者温热的脉搏,当目光穿透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我深刻懂得:劳动的价值,不仅在于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,更在于用专业与温情为生命镌刻尊严。
我们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,从迎接新生命时的欣喜,到安宁疗护时的守护,在生命的每个驿站,都有我们身影相伴。
我们亦是生命教育的践行者,社区健康讲座中,我们将晦涩的健康知识化作日常叮嘱,让科学的健康理念点亮居民求知的目光。
而在全方位育人的维度中,我们则是人文精神的传递者。问诊时耐心倾听的每一个困惑,换药时细心体察的每一处不适,急救时与死神全力赛跑的每一秒,都在无声诉说着医者仁心的温度。
这份承载着生命重量的劳动,让我在守护他人健康的同时,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。
建安部 黄青松老师

坚守安全工作管理与服务岗位多年,我深切感受到:劳动的价值,不仅体现在恪尽职守完成岗位赋予的使命,也在于精神意志的磨砺与责任担当的淬炼,这更是一个沉淀生命价值的过程。劳动的意义,绝非局限于每日例行检查消防设施、疏散通道,排查显性的安全隐患;更在于深度参与育人实践,悉心培育师生心中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安全意识。当 “保持安全出口畅通无阻” 成为全体师生内化于心的共识,当 “熟练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” 化作师生本能的应急反应,劳动的价值在育人实践中更加具象化。
以脚步丈量每一寸消防要地,用汗水浇灌安全教育课堂,每一次巡查、每一堂讲授,都凝结着心血与付出,也见证了我成长的印记。将每一项工作做精做细,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细,在平凡中做到不平凡,是我心中劳动者的模样。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、汇聚劳动力量,就是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。
后保部饮食服务中心 余茜

作为一名 90 后食堂管理员,常有人问我:“年轻人怎么甘愿窝在油烟里?” 每当这时,窗口前学生们踮脚张望的期待眼神,师生们在飘满食堂开心品味美食的场景,总会让我笃定自己的选择。
刚接手教工食堂时,我总想为师生们多做点什么。灵光乍现间,我决定将美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—— 春分的菠菜饼裹着田野的绿意,清明的青团藏着艾草的清香,立夏的绿豆糕沁着丝丝凉意。看着食堂师傅们凌晨揉面、雕花、熬馅,指尖翻飞间将节气故事包进每道点心,我更懂得,烟火里也藏着传承的温度。而当这些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发到网上后,评论区里 “想家了”“像妈妈做的”系列评论,让我更加坚信劳动的意义:那些饭菜飘香的记忆,都化作了连接校园与师生们的情感纽带。
为了响应“全谷物行动计划”和 “体重管理年” 号召,我们把实验室的成果全谷物黑米搬进后厨。推出 “狮山健康餐” 那天,看着学生对着餐盘拍照打卡,听着老师们的称赞,我知道,劳动的价值,就是用科学与匠心,为师生撑起健康的保护伞。
现在,食堂成了高校美食的 “交流驿站”。湖南大学的剁椒鱼头、四川大学的钟水饺,让八方美味香飘狮山。看着厨师们围在一起切磋刀工,争论酱料配比,听着师生们咬下新菜品时的惊喜赞叹,我发现:这份工作就像一锅咕嘟冒泡的热汤,越熬越香,越品越暖。
走进蒸腾着热气的厨房,揉面声、切菜声、蒸汽呼啸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,在这里,我用一道道菜肴传递温暖,用一次次创新播撒热爱。原来劳动最动人的模样,就是在烟火缭绕间,让人生价值在温暖他人的心间绽放。
华中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
志愿者黄浩

奉献成就青春,劳动创造未来。2024年7月,我和队友接过支教前辈们的接力棒,前往贵州偏远山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,开启我们的支教生涯。我始终坚信,奉献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,劳动能创造美好未来。
从扎根三尺讲台,用知识点亮山里孩子们的求知目光,到打造多彩课堂,用汗水浇灌他们的梦想,再到开展关爱行动,我和队友们始终用真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。这段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时光,点亮了大山里更多的希望,也丰盈了我的青春岁月。未来,我将更加勤勉地工作,用真诚奉献,让劳动价值在乡村教育的沃野中绽放。